Part.01 全球&中国汽车市场概况


汽车是车衣膜的载体,汽车市场走势对车衣膜市场影响重大,从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我们可以看出车衣膜潜在的市场空间。


自2011年以来,全球汽车市场保持增长,2017年达到高峰。尽管2019年有所下降,但随后市场开始回暖,到2023年已经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在全球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市场表现出较快的复苏速度,销量相对稳定。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上升到34%。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显示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劲增长。


*部分数据源⾃崔东树看⻋市


从汽车保有量看,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456万辆,新注册登记量连续10年超过2000万辆。其中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渗透率超过30%,并预计在2025年超过50%,2027年超过70%。



再来关注车衣膜另一细分市场——豪华车市场。2021-2023年度经销商整体利润结构中,豪华/进口品牌4S经销商在目标完成度上表现最突出,七成经销商完成度在90%以上。在针对经销商投资意向调查中,经销商对未来投资、收购品牌主要集中在部分传统豪华品牌以及新能源独立品牌上。豪华/进口车型销售市场发展趋势稳定,车衣膜市场也有望迎来稳定增长。


豪车销量的稳定、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着汽车膜装贴率的上升。相较于燃油车主,新能源车主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更追求个性化,据调查数据显示,主流的几个新能源车品牌装贴率⾼达20-40%。AC汽车针对门店的调研数据显示,68%的门店认为新能源车主更愿意选择车膜服务,超过50%的门店认为车主对车衣膜的需求在上升。



政策支持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汽车并指出将出台相关消费政策,近几年,汽车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为汽车及后市场⾼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数量庞大,且汽车销量增长相对稳定,为车衣膜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其中,新能源车成为车衣膜行业新的增长点。


未来随着汽车销售继续攀升,以及车衣膜关注程度及消费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潜在车衣膜消费人群将持续扩张。




Part.02 从车后市场到车衣膜市场




从消费端来看,车主对于“高品质养车”需求日益增长,《新青年汽车消费观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首次购车年龄中18岁至25岁用户占比为36.05%,25岁至30岁用户占比为34.88%,这意味着“有车一族"中的年轻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意识更加超前,对车衣膜的需求有更强的驱动力。


据调查,目前中国车衣膜消费者以年龄在20-50岁间、拥有较高收入水平、日常注重爱车保养的人群为主。


*数据来源:率捷咨询《中国车衣膜产业链白皮书》


从城市分布看,特大型城市、 一线城市作为车衣膜的首要渗透地,其养成装贴车衣膜的比例已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23年,特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贴膜渗透率分别达到21%和13%。


*数据来源:率捷咨询《中国车衣膜产业链白皮书》


新能源车新车车衣膜贴膜渗透率高于燃油车,2023年达到15%。另外,据显示,车价与贴膜的渗透率呈现正相关趋势,车价越高,车主对于车漆保护的意识愈加强烈。从2021年开始,40万以上豪车新车车衣膜贴膜渗透率突破80%。但随着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低价车衣膜快速占据市场,车衣群体不再是豪车阵列专属。


*数据来源:率捷咨询《中国车衣膜产业链白皮书》


从销售端看,汽车生产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低新车价格,盈利能力和空间不断降低和压缩,价格战阴霾不散,汽车经销商开始向后市场寻找利润增长空间,后市场成为布局焦点。2021-2023年度经销商整体利润结构中,新车销售利润出现负增长,售后利润则达到60.7%。



这其中,车衣膜作为高增速、高利润率的产品,表现十分亮眼。


从2015年左右开始,我国车衣膜行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车衣膜装贴率从2015年的0.1%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12%,市场规模2015年仅4.23亿元,2021年就已达到百亿级别,2023年增长到312.72亿元。



装贴率虽然在稳步上升,但价格内卷已传导至车衣膜行业,车衣价格不断下浮,规模增速趋于平稳,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庞大,消费者消费水平和认知度不断提高,为车衣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竞争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若想赢得长足发展,不管是中上游企业,还是下游品牌及门店,必须从产品和服务入手,不断创新升级,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关于有材有料&模切之家&涂布之家



有材有料/模切之家/涂布之家作为B2B2综合服务型平台,服务涵盖全球:手机数码、智能家居、汽车出行、能源动力、医疗卫生、印刷包装等领域的设备、材料、加工厂、辅料、模具等大小过30000家相关企业,服务相关行业从业人员100万人以上。

平台为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业务范围涵盖:供应链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库存电商平台、ERP管理软件、模切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平台,投融资服务,宣传推广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