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市场遭双重夹击 为何供应链大厂业务整合却处处“开花结果”?


近几年,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的趋势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环节,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光学影像行业也顺应了这一趋势。笔者在之前的报道中提到过,目前在光学影像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商基本上都是将业务细分到上下游,尤其是摄像头模组光学镜头这两个细分领域。


舜宇光学在业界成为了成功案例之后,又有多家一线大厂相继涌现,同时发力光学镜头和模组业务,包括瑞声科技、欧菲光、丘钛科技、联创光电等企业。



但是,在疫情和中美贸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今年这些企业的整合成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终端市场遭双重夹击 为何供应链大厂业务整合却处处“开花结果”?


捆绑销售“更香”


在这些企业中,有的从模组拓展到镜头业务,有的从镜头扩张到模组。共同的优势是,其本身作为基础的这项业务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体量。以上述企业为例,欧菲光、丘钛科技都是摄像头模组行业的巨头,而瑞声科技和联创光电则擅长光学镜头业务,拥有可观的产品出货量和优质的客户体系。一个坚实的基础无疑是对业务整合的强力助攻。


行业人士指出,不论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至上的整合,大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客户资源。捆绑销售是业内最常见的推广方式,也是十分有效的推广方式。


有模组厂商也对集微网谈到:“如果能在一家不错的供应商中同时采购到多种合规产品,终端客户其实是乐见其成的。就苹果公司为例,它愿意将多条产品线中用到的多种零部件订单、甚至是组装订单都分给立讯精密,国内终端客户也一样,这几家企业原本就是这些客户的主力供应商,在保证关系稳固的前提下,客户是很乐意给他们机会的。”


“再加上,由厂商自产自销的成本比起对外采购来说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如果供应商能以多个零部件采取捆绑销售的方式推广,最终给到客户的价格也会比较有竞争力。”上述模组厂商继续说到。


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欧菲光和丘钛科技都将旗下的镜头产品导入到自家的零组件产品中,其中欧菲光已经在代工及方案客户中取得了颇为可观的订单量,而丘钛科技旗下新钜科技推出的4800万像素6P镜头也获得了一线品牌客户认证,初期客户包括vivo/OPPO。


此前还有报告中提到,新钜科技与丘钛科技合作,将于2021年推广低成本版潜望镜相机。潜望镜镜头ASP较光学屏下指纹镜头高150–200%,联想为其目前主要客户,潜在客户包括OPPO、vivo与小米。


实际上,业界一直都有大厂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


在光学影像行业当中,三星电机是其中的领先者。几年前开始,该公司就以镜头、VCM马达、FPC、摄像头模组产品悉数打包的模式出给终端客户,除了上述几点,这种做法还带来了一个好处——降低产品可复制程度。因为组件中的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所以产品参数、公差精度等细节模仿起来十分困难。


享多个领域市场红利


除了前文提到的智能手机光学影像市场外,这些厂商今年在其他多个领域也都有不错的进展。


据了解,丘钛科技除了自身在指纹识别领域有很好的表现,该公司旗下的新钜科技也在很大程度的受益于光学屏下指纹 (FOD:Fingerprint on display) 市场规模的增长,而这一趋势,有望在2021年继续扩大。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在报告中预测,供应商新钜科技受益于产品组合显著改善 (6P镜头、潜望式镜头与光学屏下指纹镜头)、产能扩充约80%、且自动化成本降低,营收与EPS将在 2021 年创历史新高,分别约新台币36–40亿元与新台币4–4.5元。


郭明錤指出,由于超薄屏下指纹因成本过高 (ASP较光学高出100-200%以上),且欠缺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所以在2020年,这类产品的市占率在逐渐下滑。预计在2021年,几乎会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就是光学屏下指纹方案,这无疑让新钜科技相关业务在明年实现更乐观的增长。


还有行业人士也表示,今年笔电市场爆发也对这些企业的业务整合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以线上的方式授课及办公,由此带动了笔电、平板类产品市场需求骤增。今年上半年,已有大大小小的终端客户提前将第三、四季度的订单下给供应商以确保供应,使得产业链多家厂商产能都出现满载。


行业人士表示:“作为老牌的台系笔电镜头供应商,这个领域本就是新钜科技的强项。在我们看来,今年的量应该会的非常不错的增长,不过笔电市场产品的利润一向不算太好,所以对业绩能有多大贡献还是未知数。”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几个领域,VR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这些厂商拓展的方向之一。


虽然我们知道,VR市场量不及手机和车载市场,而且对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几年随着泡沫逐渐散去,剩余的玩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厂。对于供应链厂商来说,一方面可以在VR这种小众市场中配合大客户开发,一方面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更进一步稳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更多相关阅读:


印度手机产业链中小企业黯然退场,“留守大厂能否迎来转机?


机构密集调研19家手机产业链公司,苹果产业链备受关注


20家手机产业链公司披露三季报,这几家企业净利大增超100%


终端市场遭双重夹击 为何供应链大厂业务整合却处处“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