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柔性显示应用不断拓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车载显示、可穿戴设备、卷轴屏等不断迎来产品迭代与创新。这些硬件形态的变革,离不开CPI薄膜(透明聚酰亚胺薄膜)。CPI薄膜是PI薄膜应用类型中的一款新型功能性薄膜, 其中透光率、耐弯折次数、材质刚性为关键特性。在电子显示领域,CPI薄膜是柔性显示器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CPI薄膜的技术难度很高,目前,全球具备CPI薄膜量产能力企业仅包括住友化学、三井化学、SKC、KOLON等少数日韩企业,而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中试或者小批量试用阶段。



国外状况


住友化学的CPI薄膜因其高透明度和耐折叠性,曾被三星选为可折叠智能手机Galaxy Fold的CPI盖板供应商。这家公司也在加大战略投资,巩固现有业务,并表示出对CPI薄膜业务的重视和扩张意向。 


三井化学的CPI薄膜因其高透明度和耐热性,被认为是用于柔性显示技术,如折叠屏手机等应用的理想材料。此外,三井化学的CPI薄膜也被视为柔性盖板材料的有力竞争者。


韩国KOLON在2016年7月宣布研发出CPI膜,并建立了CPI膜的量产线,2019年具备了CPI膜的量产能力。KOLON生产的CPI薄膜因其高透明度、耐热性以及耐折叠性能,已经被应用在多款折叠屏智能手机、折叠屏笔记本电脑上。


韩国SKC于2016年宣布完成CPI的研制开发,并且批量生产CPI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KOLON Industry,透明度等性能也更加优越。2018年,SKC举行了CPI膜产业园奠基仪式,打造CPI膜全套生产体系稳定供应链。公司计划到2021年后获得CPI膜超过30%的市场份额。但在2022年,SKC宣布向韩国顶级私募基金运营公司Hahn & Company出售薄膜业务。 


国内状况


我国CPI薄膜产业起步晚。近年来,在政策指引下,叠加新质生产力对高端制造与研发的催化效应,国内企业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持续提升高端产品国产化能力,推动我国高性能聚酯薄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新突破。  


长阳科技积极稳妥布局CPI薄膜产能,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长阳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平方米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对CPI薄膜的长期垄断。同时,今年5月,长阳科技发布公告,拟认购宁波惠之星股份,加码CPI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


瑞华泰自主掌握CPI薄膜制备的核心技术,基于现有生产线于2018年成功生产出CPI薄膜,其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可折叠次数超过20万次,关键性能通过国内终端品牌厂商的评测,已实现样品销售,用于终端品牌厂商及其配套供应商的产品测试;公司正在研发的柔性OLED用CPI薄膜项目光学级中试产线处于装备与工艺优化阶段,在CPI专用生产线建设完成后,可实现CPI薄膜产品在折叠屏手机等柔性显示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有望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


国风新材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计划建设5条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其中1条为化法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今年5月,化法生产线成功投料试车,该生产线能够生产高性能覆铜基膜、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等一系列高端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国风新材在公告中也提到,投资建设的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处于中试阶段,目标通过关键配方和生产工艺研究,开发出用于折叠屏手机或LED灯盖板材料等需要高透光率、低黄度值、高尺寸稳定等性能的透明聚酰亚胺薄膜。


中天电子于今年4月宣布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量产下线,填补了国内以化学法工艺生产高端柔性透明CPI薄膜材料的历史空白。中天电子历经一年半试制筹备,使用化学法工艺稳定取得25μm/50μm两个厚度规格产品。


作为全球第4家、国内首家具备批量生产高性能PI膜的高新技术企业——时代华鑫自主研发的聚酰亚胺薄膜产品性能完全达到国外美日同类产品水平。时代华鑫透露,目前在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产品方面已有相关布局。5月,时代华鑫已在湖南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未来,有望在技术突破、产能布局与市场拓展等方面更进一步。


奥克集团年产1000吨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材料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一期于2021年投产,同年同步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最新消息,100万平方米生产线二期关键设备全部采购完成,计划于10月完成所有设备安装调试。


博雅聚力在显示领域推出了透明聚酰亚胺(CPI)浆料。其提出的方案是UTG超薄玻璃涂覆CPI浆料,在保证消费者使用质感的同时可以起到保护UTG超薄玻璃的作用,目前可以实现UTG玻璃与CPI浆料的有效黏附。近期,博雅聚力合作伙伴——北京大学裴坚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博雅聚力的透明聚酰亚胺(CPI)为基底,成功开发出柔性导电薄膜,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及集成光电器件,解决柔性电子器件产业化关键瓶颈。


对中国薄膜厂商而言,CPI薄膜的国产化替代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也具备了与国际厂商竞争的基础条件。当前,中企出海模式正在朝高附加值科技输出等方向转变,提前布局谋变,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前瞻选择。


如有更多相关优秀企业厂家,欢迎联系小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