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跨国合作——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科威特石油公司KPC全资子公司)在山东烟台正式签署合资协议。


46.55亿元外资注入



根据协议,PIC将投资6.38亿美元(按最新汇率,约46.55亿元人民币)认购万华化学全资子公司万华化学(烟台)石化有限公司25%的股权。


这一合作不仅是中科两国在石化领域深化战略协作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双方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携手推动产业向“低碳循环”迈进的坚定决心。


突破百万吨大关!


4月28日,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PC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本项目拟建设3*20万吨/年PC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年产60万吨PC、10.8万吨BPA,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万华化学近期公布的最新年报,2024年9月PC大修后,万华化学聚碳酸酯年产能达到60万吨。2024年,万华化学高性能聚合物事业部聚碳酸酯类产品中高端市场份额国内第一,聚碳酸酯出口量居中国首位,PC产能利用率78%。


全球聚碳酸酯主要生产企业中,科思创是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企业,现有产能超过165万吨/年,占全球产能的比例超过20%,在中国拥有产能55万吨/年。其次是SABIC,产能超过120万吨/年。此次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投产后,万华化学的产能将达到120万吨/年,产能再创新高,突破百万吨量级,万华化学也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聚碳酸酯产能突破百万的企业。


ACMI化工新材料曾在化工巨头,推出全新聚碳酸酯!一文中分析过国内聚碳酸酯行业现状,万华化学PC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国内企业中,位居PC产能第二的是浙江石化,年产能达到52万吨。扩产后,万华化学聚碳酸酯产能将断层领先于其它国内企业。


万华化学PC类业务聚焦在汽车、光学、医疗等细分特殊行业,通过持续开发高端产品,其市场价格、差异化水平等均保持国内领先。在全球供应过剩、价格下滑的不利局面下,万华化学通过一体化布局、技改扩能实现产量新高,成本持续降低。万华化学光学级PC材料已通过韩国现代起亚集团的车灯面罩材料认证,成为首家进入该集团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其首款高硅含量(20%)硅氧烷PC产品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高硅含量共聚硅PC供应商。


2024年万华化学境外业务占比达到42.61%,国际化程度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万华化学董事长曾在年初表示今年万华将向世界500强发起冲刺,并在五年内成为全球化工3强。


万华化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MDI和TDI供应商。截至2024年末,万华化学拥有MDI产能380万吨/年,同时万华福建MDI将进行技改,新增70万吨/年产能,预计于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届时万华化学全球MDI产能将达到450万吨/年;截至2024年末,万华化学拥有TDI产能111万吨/年,万华化学在福建布局的第二套33万吨/年TDI项目预计2025年5月建成并投产,届时万华TDI总产能将达到144万吨/年。福建是万华化学继烟台与宁波之后的第三大生产基地。


2025年4月,万华化学成功收购康睿后,HDI产能跃居全球第一,已拥有HDI产能20万吨/年,另外HDI技改扩能项目有10万吨/年HDl单体产能在建,在建产能投产后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年。


万华化学聚碳酸酯产能扩产后,其产能体量逼近全球第二水平,在其极具优势的聚氨酯业务版块之外,高性能聚合物业务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纵观全球前列的化工巨头,无不实现了核心业务的多元化。


聚碳酸酯产业的机会


尽管全球面临着聚碳酸酯产能过剩的风险,部分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选择减产或者退出聚碳酸酯业务,但是科思创、万华化学等企业依然坚定选择扩产。对于国内来说,聚碳酸酯仍存在工艺升级、产品结构优化的空间。聚碳酸酯高端化产品国产化率不足30%,缺口仍然存在,汽车、光学、医疗等细分特殊领域仍大有可为。同时,工艺端的环保化,流程的可回收化,原料的生物基化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特别是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需要面临的考验。


工艺迭代


据统计,2024年国内企业PC总产能超过300万吨/年‌,占全球产能的35%以上。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主要是界面熔融缩聚法(光气法)、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等,国内非光气法工艺占比超过45%。


万华化学之所以采用光气法技术,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万华化学拥有光气资源和专业化的光气管理经验,光气化技术应用已有近40年经验。二是与熔融酯交换法相比,光气法产品在光学、耐热性上更好,尤其在高端领域应用,更能体现差异。除了万华化学外,鲁西化工、沧州大化等也采用了光气法。此外,在中国建厂的科思创采用了光气-酯交换、帝人采用光气法、三菱采用光气法。


光气法存在剧毒、腐蚀严重的风险,在高端应用领域开发更为绿色环保且高效的新型工艺技术,仍是具备研究空间的课题。



产品高端化


光学级聚碳酸酯、医疗级聚碳酸酯、硅氧烷聚碳酸酯、生物基聚碳酸酯等,成为聚碳酸酯产品迈向高端化不断前进的方向。


硅氧烷聚碳酸酯


硅氧烷聚碳酸酯(Silicone-Oxane Polycarbonate, SOPC)通过引入硅氧烷单元,显著提升传统聚碳酸酯(PC)的性能:



硅氧烷聚碳酸酯可用于新能源汽车、5G基站、光伏、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多领域。全球主要生产硅氧烷聚碳酸酯的企业主要有SABIC、Idemitsu Kosan(出光兴产)、Samyang(三养化学)、LG Chem(LG化学)等,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万华化学、沧州大化、伟的新材等。


SABIC已成为全球硅氧烷聚碳酸酯市占率领先的企业,其拥有LEXAN™ VISUALFX™ FX1413T、FX1414T等型号PC-硅氧烷共聚物。


三养化学的TRIREX Si-PC能在-60℃保持材料韧性。三养EP匈牙利拥有年产1.5万吨PC、Metalinus、Si-PC化合物的生产能力,生产和销售用于电气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办公用品等的耐化学性、耐磨性、难燃性卓越的工程塑料。



Idemitsu的TARFLON NEO™(Si-PC)实现低温抗冲击性提升,具备抗紫外线裂纹扩展能力,延长了户外使用寿命。



2021年7月,沧州大化宣布其硅共聚聚碳酸酯(PC)产品首次投料试车取得成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连续生产法实现硅共聚PC工业化生产的企业。2024年11月,沧州大化再次取得突破,其20%硅含量共聚PC产品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该公司成为国内率先采用管式连续工艺法生产硅共聚PC粒料产品的企业。


光学级PC


光学级PC具有高透光性,透光率可达90%以上,接近玻璃,但重量仅为玻璃的一半,适合用于需要高透明度的场景。其抗冲击强度是玻璃的200-300倍,即使破碎也不会产生尖锐碎片,安全性极高;在-40℃至12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加工性能优良。


光学级PC可用于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等的镜头和棱镜、显示屏保护盖板、汽车车灯和车窗、LED照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导光板和扩散板、防反射膜、增亮膜、偏光片、防护面罩、飞机舷窗、仪表盘等应用场景。ACMI化工新材料曾在科思创,竣工!一文中分析过聚碳酸酯薄膜全球主要生产企业情况。


光学级PC全球主要生产企业有科思创、SABIC、三菱化学、帝人、LG化学等,国内企业主要有万华化学、拓烯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