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凤鸣集团中鸿新材料项目一期首套生产线正式投产,刷新了新凤鸣项目建设历史速度纪录。新凤鸣集团中鸿新材料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年产250万吨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薄膜材料,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47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按照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的标准建设,从去年2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到今年2月15日第一卷丝轻盈落下,仅用了364天,创下新凤鸣项目建设历史最快纪录。
聚酯薄膜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被国家列入加快培育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功能的不断开发,其应用领域逐步从包装印刷扩大至电子电气、光学显示、新能源、消费电子、汽车等行业。目前我国聚酯薄膜行业呈现出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能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功能性聚酯薄膜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近年来,随着下游需求稳步向好推动,我国聚脂薄膜行业2023年产量和需求量达317万吨和307.8万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酯薄膜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中低端产品供需矛盾导致行业盈利能力萎缩。用于包装、印刷的中低端聚酯薄膜,因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差异化小,容易因市场供需变化产生周期性波动。2023年,聚酯薄膜行业产能规模持续增长,行业新增产能释放约125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中低端聚酯薄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行业盈利能力降至近五年来的最低点。2023年全行业设计产能达到683.2万吨,实际有效产能约为532.9吨,年产能增长率达22.4%,但需求增长率仅为5.28%。与前一年相比,产能增长率上升了3%,需求增长率下降了8.82%。2024年,预计还有近一百万吨新产能投入生产,这可能会导致供应量的进一步增加。从需求角度来看,终端消费市场的复苏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尽管目前我国聚酯薄膜行业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但长远来看,聚酯薄膜作为高性能薄膜材料,在多个新兴应用领域中均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企业努力突破技术瓶颈,积极把握新兴市场机会,行业仍具有巨大成长潜力。
高端聚酯薄膜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依赖进口。面对聚酯薄膜行业投资速度的快速增长,国内在差异化和功能性聚酯薄膜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聚酯薄膜行业存在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产能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外聚酯薄膜生产商,如日本东丽、杜邦帝人、韩国SKC等相比,我国聚酯薄膜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研发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聚酯薄膜产品仍依赖日韩美等国家,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聚酯薄膜进口总量为25.57万吨,进口均价为6955美元/吨;出口总量为55.06万吨,出口均价为2639美元/吨。进口的聚酯薄膜主要集中于功能膜等高端产品,而出口的聚酯薄膜则集中在中低端的包装膜,进出口价格存在显著差异。
头部企业集中在华东地区,业务线趋向高端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聚酯薄膜市场规模增长至422.3亿元,其中华东地区占比为43.99%,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除此以外,广东、四川、安徽和辽宁等地也集中了聚酯薄膜行业内的部分上市公司。
在中低端聚酯薄膜产能过剩、高端聚脂薄膜供给不足、行业盈利水平整体下降的背景下,行业头部企业将利用其在技术、产品、资金和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缺乏成本效益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市场,推动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