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锂电池制造领域,极耳成型作为连接正负极集流体的关键工艺,其技术迭代直接影响电池性能与生产效率。传统五金模切因模具损耗快、毛刺控制难等问题逐渐被淘汰,而激光模切机凭借高精度、高灵活性及低维护成本,已成为动力电池与消费电子电池制造的主流选择。本文将从设备分类、技术原理、核心结构到应用案例,系统解析激光模切机的技术演进与产业价值。



一、设备分类与技术对比:激光模切何以成为主流?

1.1 极耳成型设备双轨并行

当前市场主流设备分为激光极耳成型机与五金极耳成型机两类。五金模切通过双模具冲切集流体,虽能实现变间距切割,但受限于模具寿命与毛刺控制难题,导致电池自放电风险高、制造成本攀升。相比之下,激光模切采用非接触式加工,以光纤激光器为核心,通过振镜系统实现高精度轨迹切割,具备以下优势:

效率与精度:切割速度达60-90m/min,毛刺稳定控制在微米级;

灵活性与兼容性:支持等间距/变间距切割、极耳高度调整及V/R角加工;

成本效益:设备稼动率高,单线产能提升30%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5%。


1.2 五金模切的缺陷与激光替代趋势

五金模切毛刺问题源于四大因素:

冲裁间隙不均:间隙过大导致材料撕裂,过小引发二次剪切;

刃口磨损:模具钝化后产生金属碎屑,嵌入极片引发短路;

冲裁状态异常:定位偏差导致刃口与材料接触不良;

热变形:模具升温引发间隙动态变化。

以某动力电池厂为例,五金模切线体因毛刺问题导致的电池不良率高达1.2%,而激光模切线体不良率仅0.05%,验证了激光技术的可靠性。


1.3 激光模切技术路线演进

激光器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与脉冲两类:

连续激光器:适用于厚极片熔化切割,但热影响区较大;

脉冲激光器:纳秒/皮秒级脉冲实现“冷加工”,热效应<0.1mm,尤其适合三元正极材料切割。

当前主流方案采用光纤激光器+振镜扫描,通过动态聚焦技术实现±2μm的重复定位精度,满足动力电池极耳间距公差≤±10μm的要求。


二、设备原理与核心结构:激光模切机的技术内核

2.1 激光切割原理与工艺参数

激光切割通过高能光束使材料瞬间气化,其核心参数包括:


光束横模:基模(TEM00)光斑直径<20μm,功率密度达10⁶W/cm²;

偏振性:切割方向与偏振方向平行时,吸收率提升40%;

焦点位置:正离焦(焦点在材料上方)适用于薄材,负离焦(焦点在材料下方)适用于厚材;

焦深控制:焦深Δ=±r²/λ(r为光斑半径,λ为波长),深焦深设计可降低对材料平整度的敏感度。



2.2 设备模块化架构解析

激光模切机由十大核心模块构成(图3):



收放卷模块:支持最大卷径800mm,张力波动<±0.5N;

张力控制模块:采用磁粉制动器+编码器闭环反馈,精度达±0.1N;

过程纠偏模块:CCD检测精度±0.02mm,纠偏响应时间<50ms;

激光切割模块:配置500W光纤激光器,支持“一出一”与“一出二”双工位切换;

除尘系统:风刀风速20m/s,负压-15kPa,粉尘残留<0.1mg/m²;

视觉检测模块:百万像素相机搭配LED环形光源,检测速度120m/min;

控制系统:采用EtherCAT总线架构,轨迹规划周期<1ms。


三、设备选型与应用案例:从需求到落地的实践指南

3.1 来料工艺匹配原则

材料适配性:三元材料需采用皮秒激光以抑制热影响;

尺寸规格:涂覆幅宽≤650mm,箔材厚度6-20μm;

极耳设计:双侧极耳需配置双激光头同步切割。



3.2 产品规格定制化方案

切割工艺:变间距切割需配置高精度编码器(分辨率0.1μm);

精度要求:极耳间距公差±5μm,毛刺高度<3μm;

收料方式:卷料收料需配置自动换卷机构,片料收料需搭配机械手抓取。


3.3 典型应用案例:某新能源车企动力电池产线

需求分析:要求极耳间距精度±8μm,生产节拍12PPM;

设备配置:

双放双收结构,支持24小时连续生产;

配置双500W激光器,实现“一出二”切割;

集成AI视觉检测系统,实时识别极耳缺角、熔珠等缺陷;

实施效果:线体OEE提升至85%,单GWh产能投资降低18%。


模切机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未来已来

激光模切机的技术演进正深刻重塑锂电池制造范式。从效率提升看,切割速度向180m/min突破,单位产能能耗下降40%;从品质升级看,新型超快激光器实现三元材料“零热影响”切割;从智能化看,数字孪生技术使设备调试周期缩短60%。对于电池厂商而言,选择适配产线需求的激光模切机,不仅是提升良率的关键,更是构建“极限制造”能力的核心抓手。随着4680大圆柱电池等新形态的普及,激光模切技术将持续进化,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